讓孩子愛上書的秘密

買書是個好習慣,必須列入家庭消費的預算裡,定期將這個預算花掉!

 

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不同,如果大人不提供環境去培養,最後可能也是不了了之。──你會看到,有打網球天賦的孩子,父母很可能原本自己就有打網球的嗜好或專長;很多音樂家、畫家、作家,如果去推看他們的家學淵源,看似天賦異稟的人,其實很多時候都和成長時的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別說到天賦那麼遠的地方去了,即使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養成、生活習慣和待人處世的應對進退,多半都跟父母的身教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如果我現在問所有的爸媽:「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是愛看書的?」我猜應該沒人會舉手吧。

 

三年前,在我幫姊姊弟弟唸了六年的故事書之後,我想推廣這個「幫孩子唸故事書」的理念給所有的父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台北國泰醫院護理站的主管答應讓我利用他們的中午休息時間去對醫護人員做場演講。場地就是一個約五十人的候診空間。中午沒有病人,吃過午飯的員工就到這裡來集合。演講開始沒多久,我注意到最遠處、最後兩排的空位上,有個婦人走過去坐了下來。從她的藍色制服和神態,我判斷,她是醫院的清潔工──中午大家都在聽什麼演講,我乾脆也跟著坐下來,趁機休息一下吧。

 

她應該馬上就要開始打盹了才對。但是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幕──隨著我說的愈來愈多,她不但沒睡著,而且坐姿是愈坐愈挺──雖然她離我是有段距離的,但我卻可以看到她眼裡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她可能是整場聽得最專心的那個人了。很可惜,我並沒有機會去跟她說說話,一散場就看到她起身走了。她應該也是個媽媽,孩子可能都已經長大了,聽完我的演講,或許她心裡想的是:「這麼好用的育兒方法,當時怎麼不知道用呢,真是好可惜。」也或許是,「我要快去告訴我的孩子,然後用在我的孫子身上。」

 

我當時到底說了什麼這麼吸引她呢?哎呀,就是這本書的大意,可能頂多加上幾本我很愛的故事書當示範而已。好故事的魅力,是無人可擋的。

 

讓孩子愛上書本的秘密,最簡單、也最基本的就是:你家孩子的身邊有書嗎?有隨手可得、看也看不完的好書嗎?

 

孩子能夠愛書、愛閱讀,既然是全天下父母的盼望,那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呢?當然,父母持續不斷地唸書給孩子聽,絕對是百分之百可以成功的保證,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做些什麼?

 

 

【第一個秘密:書、書、書,到處都是書】

 

這是我讓姊姊弟弟愛上書的第一步。就像一本逆向思考的故事書《我討厭書》所形容的:「化妝台和抽屜和桌子上有書,衣櫃和碗櫃和五斗櫃,也都是書。沙發上有書,樓梯上有書,壁爐裡堆滿了書,椅子上也高高地疊著書。甚至那些不該有書的地方,也堆滿了書。」

 

雖然我們家沒有如此誇張,但也差不多快是這個樣子了。從孩子還是嬰兒時,我就刻意在家裡許多地方放了書。你可以說我是故意想幫孩子打造一個隨手都有書的環境,也可以說,讓父母隨手都拿得到書唸給孩子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以下就是我會刻意放些故事書的地點:

 

嬰兒床邊

 

讓孩子在睡前或是睡醒後,有機會自己拿書翻一翻或是玩一玩。如果嬰兒床的空間足夠,加上書本又是硬的東西,不像枕頭等物會對嬰兒造成窒息的威脅,我通常會堆些書在床尾,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翻閱、把玩。因為父母有很多時候,是沒有選擇地、不得不將小於一歲的孩子「丟」進安全無虞的嬰兒床裡,去處理一些家事(甚至只是父母快被孩子累得精神崩潰時,唯一的選擇)。

 

從小,我就讓孩子見到書本的機會,和見到玩具的機會一樣多。

 

有些孩子睡醒後是不哭的,會安靜地先把玩身旁的東西,所以放些書在孩子身邊,父母何樂而不為呢!

 

十五年前,我在紐約唸研究所時,曾經打工當過美國小孩的保姆;那是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女娃。有一回她的爸媽都出門了,我照顧她該喝的牛奶、該換的尿布,一樣不少。但即使我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了,小娃兒就是哭個不停;她哭得滿頭大汗,我也哄得不知所措,崩潰之餘(是我)──後來才知道,這是許多新手媽媽都會遭遇到的情況──我無助地將她放進嬰兒床裡。我清楚地記得,她在裡面繼續嚎啕大哭,我就隨手抄起一本故事書唸了起來;然後她哭得有多大聲,我就唸得有多大聲。當下只讓我有個感覺:那個唸故事書的動作,好像不是為了安慰她,比較像是在安慰我自己。還好西方家庭從孩子是小嬰兒起,就有買書給孩子的習慣,不然我真的不知道當時該怎麼熬過那個不知所措的狀況。

 

主臥房

 

我和先生的臥房床旁邊,有個書架,那是專門放孩子故事書的地方。我和先生的那張大床上,就是姊姊弟弟兩歲以前,我們最常一起停留的地方。因為床又大又軟又舒服,我常常在家中和孩子玩著玩著,就會不知不覺地又回到這張床上。先生下班回來,全家吃飽飯後或是睡覺前,我們也還是愛在這裡廝混、胡鬧。所以,這張大床就是孩子最常聽故事的地點之一。更多時候是媽媽累了,我就會帶孩子到大床上,美其名是唸故事書給他們聽,其實是我自己想趁機休息一下。不必跟著孩子東跑西跑,安靜地唸故事書,對媽媽來說,就是一種休息。

 

客廳沙發旁

 

很多人常常一坐上沙發,好像沒有知覺地、習慣動作似地,就會去拿電視遙控器,有時候明明就知道電視很難看(怎麼戒除這個壞習慣?我把電視丟了)。如果客廳沙發旁也固定放些書,就增加了我們為孩子唸故事書的機率。

 

家裡的某些特定角落

 

孩子常會停留的地方,例如遊戲室、和室、客房……,甚至廁所。

 

餐桌旁

 

你家孩子有吃飯太慢的困擾嗎?喝多少奶、吃多少飯,這應該新手父母最常談論的話題。你就算沒遇過,一定也聽說過有小孩一餐飯要餵兩個小時還吃不完的情形。這時候不妨試試看:孩子一邊吃飯,父母在一旁唸故事書。

 

我好羨慕西方孩子從七、八個月大就開始自己吃飯。我好痛恨中國人可以餵孩子吃飯餵到上小學還在餵。你說孩子上小學大人還在餵飯太誇張了,但如果負責照顧小孩的是家裡的長輩,這種情形根本是家常便飯嘛。

 

姊姊天生胃口小、吃得慢,我不餵、也不想催她,那該怎麼辦呢?就讓她一餐吃兩小時嗎?這可不是好習慣。大約在她兩歲半的時候,發覺她真是吃太慢了,於是我想:每次吃飯時,與其我在旁邊擔心她營養不夠,臉色愈來愈難看,還不如拿本故事書來唸給她聽。因為她很愛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之際,每餐飯都吃得順利平和,氣氛好的很,完全不用上演「孩子跑、媽媽追」的戲碼。

 

這時候會有父母問:「吃飯不專心,還要聽故事才吃得好,會不會養成了孩子的壞習慣?」別擔心,這些都是過渡期,姊姊當時坐在吃飯的高腳椅上,我就在旁邊唸故事書,這樣的情況不到半年。後來孩子大了些,可能胃口變好,也可能就著餐桌聽故事根本不舒服,自然而然這樣的習慣就結束了。

 

後來孩子上了小學,吃飯已經不是問題後,新的問題又來了(孩子離家之前,父母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孩子的問題永遠會接踵而來)。姊弟倆開始喜歡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而這個年紀的孩子,又會將聊天和嬉鬧混為一談。我為了讓他們能夠每天晚上準時八點半上床睡覺,也偶而會用說故事這個老招術,讓他們快快把飯吃完。不管是三歲還是八歲,這個方法一樣有效。

 

這個「書、書、書,到處都是書」概念,就是在孩子會常常停留的地方,我都讓故事書隨手可得,都設一個放書的位置。幾乎好像是,我與孩子不論走到家裡的哪個角落坐下,一步都不需要移動,就可以輕鬆拿到任何一本故事書。

 

我不把故事書集中只放在一處,是因為感覺到,有時候自己雖然有心想唸故事給孩子聽,卻常常因為懶得還要抱著有安全顧慮的小孩一起去拿書,而減少了很多讀書的機會。

 

基本上,當孩子還在嬰兒時期,我就讓他們以為書本也是玩具的一種,在他們還未學會自己翻書之前,拿書本把玩一番或咬上幾口,也沒什麼壞處。我甚至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爸爸的車上、保姆家或祖父母家,只要是在孩子的生活範圍之內,都放些書備用。讓孩子從小就認為書是生活裡的一份子,要不愛上書也很難吧。

 

到了孩子三歲左右,在確認他們已經愛上書本後,我雖然收拾掉了家裡某些放書的地方,但還是堅持在每個孩子的房間、主臥房、客廳,都設一個小孩的專用書架,讓孩子在這些最常出現的地方,都有機會拿到書。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每當姊姊弟弟要去上大號時,都會自己抱一疊書進廁所,就像大人邊看報紙邊如廁一般。甚至有時候,我還會聽到他們從廁所裡大喊:「誰再幫我多拿一些書進來!」四歲的小娃兒,邊坐馬桶、邊看書的專注神情,真是讓人莞爾。

 

因為家裡到處都是書,無意間就增加了很多孩子看書的機會。

 

閉上眼睛,我的眼裡盡是一幕幕孩子在家裡的不同角落、用不同姿勢、在不同時間,享受閱讀樂趣的滿足模樣。

 

【第二個秘密:讓故事書露臉】

 

孩子對書的需求量,是會隨著年齡而增加的。所以當家裡的故事書愈來愈多後,我就發現,那些剛買回來、還沒讀過幾次的新書,常常就被淹沒在舊書堆中了。

 

「我的小孩只喜歡看舊書,有時候買了新書回來,他們卻不屑一顧,好像跟新書有仇似的。但舊書明明就已經讀到快要爛了,卻還是每次都選那些舊書來給我唸。」這樣的小孩通常都在三歲以內,別擔心,這是很多小小孩都會出現的「執著」之一。後來我才知道,因為小小孩需要安全感,舊書的情節和發展,他們會因為熟悉而覺得安心,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小孩對舊書「情有獨鍾」的原因。所以它也屬於過渡期的現象之一。

 

好了,小孩對舊書的感情是比新書來的深厚,所以埋在舊書堆裡的新書,很有可能永遠都是新書。我為了想讓每本買回來的書都「物盡其用」,於是腦袋裡冒出了這個點子──

 

我先觀察家裡哪個位置最明顯,結果看到了電視機,剛好它正壞了等待修理。於是我就將電視丟了,在空出來的地方,設了一處書本展示區──將新書或是好久沒讀的書,讓它們盡量露臉──就像書店對新書做宣傳時,會一本一本平放在櫃位上,讓讀者一眼就能看到封面。封面曝光率愈高,銷售的機率就會愈高。所以我運用了這個行銷原則,將我想「推銷」的故事書也平放出來,孩子愈常看見的書,他們就有愈大的機率去拿來請我唸。事實果真是如此。

 

然後每唸完一本,我不會放回原位,我會直接插回書櫃中,不再放回展示區。等到展示區的書被拿得差不多了,我就再從書櫃裡挑選另一批我想讓孩子看的書,重新一本一本平放上展示區。

 

其實這麼做,我還考慮到另一個教養孩子時該注意的心理因素:孩子想看什麼書,我希望盡量尊重他們的自由意願,而不是媽媽規定他們必須選哪一本,但一方面我又想鼓勵孩子主動嘗試新的東西。所以這個方法,就相當的兩全其美。因此這麼多年來,我是從來沒對姊姊弟弟說過一句什麼「只准挑展示區的書」之類的話。我只負責將新書多露臉,至於你們要不要拿,這得看緣份。

 

「讓新書露臉」只是想吸引孩子的目光,有時候,他們也會對我的展示區不屑一顧,硬是跳過展示區,從書櫃裡選其他的書要我唸,我也頂多加問一句:「這本書已經唸過好多次了,可不可以換一本?」如果答案是「不可以」,我還是會尊重他們。可是,等孩子大了些,有時我也會堅持地說:「媽媽今天不想唸這本,請換一本我們都喜歡的書。」這也是讓孩子有機會明白──說故事是雙方的事,媽媽尊重你們的喜好,你們也需要尊重媽媽的感覺。

 

經驗告訴我,展示區中百分之七十的書會被取走,留下的兩三成書,就好像是一幅畫,孩子如果不想拿,就是放一百年,也會紋風不動。所以我不會堅持全部的書都要被讀過才行,當我發覺「該認命」的時候到了,就會取下全部的書,重新再選一批新的,再排到新書展示區上去吸引孩子來拿。

 

後來才知道,很多國外圖書館裡的童書管理員,也會這樣做,每天挑出一些特定主題的書,或是想讓孩子們多接觸的好書,以展示的方式吸引孩子來拿。如果書本很快就被拿走的話,管理員也會感到很有成就感。漸漸地,我聽到很多台灣的小學老師也會在教室裡這樣做,將故事書一本一本地平放在窗邊,很多學生下課後因為眼睛「不小心」瞄到了書本,就會很自然地走過去拿起書來讀。

 

因為我在家裡使用了新書展示區的作法,所以即使故事書愈來愈多,但每一本都很平均地被我反覆唸過,完全沒有那種明明買了很久的書,卻好像有和它不大熟的感覺。

 

【第四個秘密:給小孩不用睡覺的特權】

 

如果問已經上床準備睡覺的孩子:「你可以選擇待在床上看半小時的書,或是現在就關燈睡覺?」不管這孩子是三歲或八歲,十個孩子當中大概有九個半都會選看書。不見得是因為他們愛看書,而是孩子都很討厭睡覺。我不只一次聽到,弟弟臨上床前,用大人希望中樂透頭獎的語氣說:「如果人是不用睡覺的話,那該有多好!」我猜,即使是平時根本沒看書習慣的孩子,這時候也會願意拿書來看一看的。

 

所以,如果孩子喜歡在睡前和你討價還價,說不想睡覺,你就可以刻意將每天的上床時間提早半小時,再給他們不用睡覺、卻可以看書的「特權」。孩子一方面會感激你的「大人大量」,一方面還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有選擇的權力,卻完全不知道其實早已「中計」了。

 

所以,之前提到的床頭閱讀燈,一定不可少。在床上讀讀書,累了就關燈睡覺,是我自己的人生一大享受,孩子們應該也會喜歡的。

        

「孩子愛不愛看書?」雖然不是我需要擔心的問題,但是,姊姊到了小學三年級,即使她沒有參加任何課外才藝;四點放學,寫完功課、吃飯、洗澡,做完這些例行公事後,幾乎沒什麼機會可以讀課外書,姊弟倆常常隨便玩玩就到了睡覺時間,日復一日。有一天,我突然警覺到,好習慣是必須持續不斷的。孩子好不容易養成的閱讀習慣,不管是自己讀或是爸媽唸給他們聽,很可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中斷,然後只要中斷的時間超過太久,孩子的習慣就可能從此改變或消失了。當我體認到這樣的「風險」時,就刻意將睡覺前的準備工作提早半小時,最後這多出來的三十分鐘,只見姊弟倆心甘情願、自動自發、滿足而舒服地窩在床上看自己喜歡的讀物。

 

和孩子學習有關的事,我盡量不以「這是媽媽的規定」做理由來要求孩子。其實,「睡前只能看書」就是我的規定,只是,我用了甜甜的糖衣包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孩子每天看看書的好習慣。

 

不過這裡也有個提醒,那是很多父母都曾遇過的情況,「明明九點就要關燈睡覺,或是唸完兩本故事書就要睡了,小孩卻賴皮故事一本接一本,常常弄到晚上十點、十一點還沒睡,睡眠不足很糟糕的,這該怎麼辦?」

 

這不是小孩的問題,這是父母的。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說好原則,然後一次妥協也沒有,絕不因為小孩「哀求」,或是自己看到小孩這麼愛看書而心軟讓步;小孩是很聰明的,完全沒有得逞機會的力氣,相信我,他們是不會去浪費的。

 

順帶一提,小孩愛看書很好,但是「愛看書」不是一種理由或擋箭牌。所以小孩該睡覺的時候,當然要睡覺。甚至還聽過老師糾正上課看課外書的學生,結果家長竟然跳出來幫孩子說:「他是太想知道故事的結局。」你要不要上班也偷看小說,然後拿這個理由跟老闆說說看呢!

Previous
Previous

寫給雙薪父母

Next
Next

是故事,不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