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養主題書
1《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餵」小孩故事書,就等於拿「愛」給小孩吃。如果孩子光聽故事就可以長大,那故事裡的營養成分,就是愛。
十二年前,她有高學歷和好前途,卻辭掉工作回家帶孩子。她說那絕不是什麼犧牲,那才是愛自己的最好證明。
七年前,她寫下了第一部作品《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她想大聲對著全世界父母喊的話:「你一定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都轉成力量,寫成了這本書。
「只有5%的人可以做到。」唸故事書給孩子聽,這麼簡單的事,她卻斷言可以做到的父母不多。因為最簡單的事,往往就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事。
“鼓勵你一定要唸故事書給小孩聽,也有演講錄音,還沒轉好,請稍等喔。”
4《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2019年度影響力圖書推展發佈第貳季書單
從孩子五歲到十五歲,你只有十年的機會。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總有一天我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日子。
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再怎樣怎樣。三歲小嗎?八歲如何?八歲還是太小了,十二歲如何?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9《相親相愛是什麼
》
在一起的時候,喜歡對方。
不在一起的時候,想念對方。
只做到一半的,也有五十分。
為什麼,零分的感情這麼多。
11《好言相勸》﹍
汪培珽寫給大孩子的話
很多話,想說給大孩子聽,卻不知道怎麼開口?
汪培珽親自設計了42張卡片,
主題涵蓋:未來前途、善用時間、
交朋友、自我成長、電子產品陷阱、健康……
“我家老大把這本書卡放床頭櫃!想到就翻一下🤣 這本《好言相勸》比媽媽碎碎唸有效。”
2《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如何只靠父母,就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好?
* 弟弟四歲時,將美國小學二年級程度的300字英文故事書,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 姊姊七歲時,用英文講了30分鐘自己即興編的故事,讓弟弟聽得興味盎然。
* 小四的姊姊,聽完31卷49小時的《哈利波特》錄音帶後,開始閱讀700多頁的英文版《哈利波特》……
他們家裡的日常對話只有國語。
孩子從未被教過任何英文發音。
孩子沒用過任何語文教學教材。
孩子甚至連ABC是圓的還是方的,都不知道。
這個影音的內容,不是從書上節錄。五千字的稿子,是假想你還沒看過這本書,我應該從什麼角度讓你了解,錯過它,太可惜。
5《管教啊,管教》
2010 誠品書店【人文科學類排行榜】第一名
2010 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2010 博客來【全國總銷售排行榜】第十六名
2011 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入圍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以輕易忽略他,簡單帶過任何一件事。當孩子十二歲時,他也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
「你亂丟書和玩具,它們會離家出走。」這是欺騙。
「你快把飯吃完,等下有糖果可以吃。」這是利誘。
「你再不聽話,我就去把棍子拿來了。」這是威脅。
這些方法,在孩子十二歲之後,將統統失靈。
8《管教小書》﹍理智斷線前
我們缺少的不是育兒方法,而是在「兒孫自有兒孫福」和「成就孩子」間取得平衡。
200則隨筆,
希望讓你找到讓日子過得更幸福的方向。
“請問:香港哪兒可以買到汪培珽的作品?
誠品書店、三聯書店,中華書局,中華商務,教協有為書坊,繪本館(尼詩培訓中心)。最好先打電話確認存貨情況,以免「還路債」喔。其實在台灣博客來或誠品網上買,空運時間和價格也不差的。”
3《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你好愛孩子,卻只生一個就不生了。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卻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別人生不生孩子,關汪培珽何事。
別人回不回家帶孩子,更關她何事。
這是她的使命。
之前沒人把這些議題寫成一本書。
之後也很難會再出現。
想要說服人,什麼威脅、利誘都沒用。
除了感動。
感動,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幸福感受,其他父母也能擁有。
即使它小得微不足道。
沒了感動,人生,還剩下什麼。
如果你正在猶豫要不要多生個孩子,這場演講可能改變你一輩子的面貌。
6《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不要以為孩子總有一天會了解你對他的愛:不會…他現在不了解,他以後也不會了解。
7《會讀書》
汪培珽終於要談「用功讀書」這件事
除了30個觀念, 汪培珽還寫了5封信──
因為她知道,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
「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
10《親愛的,你有掛號信》
五十封信,五十個議題,橫跨了十五年的時間,從孩子小時候,寫到孩子長大了。
不管結婚沒、生小孩沒、有疑問沒──任選一個議題,拿來聊天也不錯。
例如:「過胖的小孩,是誰的責任?」
例如:「做錯事,一定要處罰嗎?」
例如:「你會在背後說孩子的壞話嗎?」
例如:「限制小孩看電視,會讓小孩更愛看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