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珽的聯絡簿哲學

記錄孩子最純真的話語、遇到的情緒流動、教養上該放鬆或抓緊的地方,是一本千金也換不來的寶物。

★ 聯絡簿每兩週一次。如每天往返,會無端消耗老師的精神,對小孩並無好處。上下課接送時,即時溝通更有效率。不緊急、又需要特別關照的細節,家長可慢慢寫進聯絡簿。

★ 我們的老師不寫流水帳,不傳照片,上課時間不傳LINE給家長。但聯絡簿會紀錄孩子「做對」值得獎勵的事,和「做錯」需要大家關心的事。

★ 記錄與孩子的對話、感人的瞬間、課堂上的反應。另一個重點是,當老師需要跟孩子說道理時,是怎麼說的?孩子的反應如何?

★ 每次發回,每個孩子約有兩頁A4的紀錄。也會附件兩週的活動課做了什麼,和幫孩子唸了哪些故事書的明細書目規劃表。

畢業前有一張評量表,裡面有五大項幼兒發展的項目,總共五十小項,每個小項有四個等級,起步、發展中、穩定、優良,但它不是評分,只是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排隊時,有人踢牆,老師提醒:「牆壁會髒喔,不能這樣踢。」

阿燻說:「小宇也有踢。」

小宇馬上說:「我沒有,你看那個鞋印是妳的鞋底!」阿燻還是說「我沒有」。

小宇:「把你的鞋底拿出來看看是不是,那就是你的鞋底呀!」
— 把鞋底拿出來看看
午睡前,小洋說:「蘇蘇老師,我的被被好香。」

老師湊近一聞:「嗯~有小洋的味道。」

小皓立刻接話:「我的熊熊棉被也很香喔,有我阿嬤的味道。」

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經懂得分享記憶與感受,也在彼此的話語裡,建立情感的連結。
— 我的棉被有阿嬤的味道
哲哲用乾燥種子在牆上畫畫,留下黃色痕跡。老師提醒他:「我們不在牆上畫畫喔。」希哲點點頭說知道。

不久後,他來告狀:「小葳說我不能跟她玩。」小葳說得很有理由:「因為哲哲畫牆壁,所以不能跟我玩。」

哲哲回應:「空間這麼大可以一起玩。而且小安也有畫啊。」(他曾不讓別人進同一個區域玩,這次卻主動說可以共玩,老師知道他記住了之前說過的話。)

老師請三人一起坐下釐清:畫牆壁是哲哲和老師之間的事,不能當作不跟別人玩的理由。小葳聽完說:「那我們一起玩。」

這時候小安也小聲坦承他也有畫一點,老師說:「看到別人做錯,還能控制自己不一起做,是最厲害的。」

有時候孩子們的理由彼此交錯混淆,卻也能從中學會:把責任歸還給當事人,才能重新把彼此「再連在一起」。
— 牆上不畫畫,但可以一起玩
小宇和小星一起躺在地上用腳踢廁所門,老師提醒:「我們不踢門,會壞掉,也不禮貌喔。」
小宇轉頭說:「你看吧,被老師罵了。」

老師問他:「剛剛老師有罵你嗎?」

小宇說:「沒有。」

老師輕聲提醒:「那我們不這麼說,好嗎?」

孩子會用「被罵了吧」這種話來調侃他人,老師一句溫柔提醒,就能帶來一點點思考的改變。
— 你看吧,被罵了!
遊戲時,兩個孩子搭椅子圍成「秘密基地」,不讓其他人加入。還說:「你要當壞人,才可以一起玩。」

另一位小朋友說:「如果你們不讓我加入,我就去跟別人玩了。」

「不行!」

「你們不讓我玩,又不讓我找別人,這樣不對。」最後他自己決定:「我不玩了,我去找別人。」

老師鼓勵他說:「你去吧,去跟別人玩吧~」曾經為了加入遊戲而委屈求全;現在,他學會了做自己。
— 不想當壞人
孩子們在製作香包,要填進迷迭香與左手香。小樂一邊塞草一邊說:「不是越多越好,剛剛好就好。」

簡單的一句話,反映出孩子對「適量」的理解。生活中的細節,就是我們陪孩子練習判斷的機會。
— 不是越多越好
小安和小宇一起玩、一起收拾。小安正準備把箱子搬回去,小宇想幫忙,小安卻不開心地把他的手拔開。

兩人都堅持要自己搬。老師請他們先把箱子放下,說:「兩個人一起幫忙,可以更快、也更輕鬆喔。」
— 一起搬箱子還是搶箱子?
老師在示範勞作時,小強動來動去不小心撞到小星,小星反射性推開她,說:「妳不要碰我。」

小強生氣說:「他碰到我,要跟我道歉。」

老師解釋:「是你先碰到他,你先說對不起,他再跟妳說對不起。」

小強大怒走出教室,丟下一句:「你不道歉我也不要道歉!」

老師溫柔提醒:「先說對不起,就可以回來上活動課囉。」

過了一會,小強回頭說:「對不起。」小星也說了對不起。

「道歉順序」也需要練習,但孩子總是會找到願意理解的時刻。
— 誰該先說對不起?
小星想單獨跟小哲玩,卻被說「下次」兩次,小星生氣了:「你講一次就好!」

老師請他坐下冷靜,小哲也主動邀他玩,小星回:「我不要玩了。」

五分鐘後,他拿著一本書坐到老師身邊,靜靜閱讀。孩子在被拒絕時有情緒,是很自然的。給一點空間,他就能安放好自己的心情。
— 講一次就好!
小語邀請兩位朋友一起玩桌遊,還解釋了他自己發明的玩法。但朋友覺得太複雜,不想這樣玩。

小語當場大哭:「我要跟他們玩!」

老師請他冷靜一下,輕聲說:「每個遊戲都要大家同意規則才能玩。換作是你,也不喜歡被強迫對吧?」

他點點頭,擦掉眼淚說:「我還是想玩。」「那就先去問問他們,看看他們願不願意。」
— 我要跟他們玩
點心時間,喝了一口豆漿後,小晴開始對著杯子發出「咘魯咘魯」的聲音。

老師提醒:「這樣豆漿會變成細菌豆漿,喝下去會肚子痛喔。」

可愛的提醒裡,其實也藏著生活常識與自我照顧的教學。
— 細菌豆漿
故事時間前,哲哲的水壺不見了。老師問:「有人看到嗎?」小葳、小安和哲哲立刻組成小偵探隊展開搜尋。

小葳:「會不會在冰箱後面?」
小安:「看看垃圾桶有沒有。」

第二個垃圾桶一打開,真的在裡面!小安先舉手說是他放的,後來又說「我舉錯了」。

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討論「不小心」和「東西不見的感覺」。

小安最後說:「下次我不會再把水壺藏起來了。」

水壺事件讓孩子明白,誠實比推託更重要,也體會到失物時的焦急與被體諒的感覺。
— 誰把水壺丟進垃圾桶?
小安說他昨天對爸爸摀住耳朵,是因為「生氣密度是低」,今天早上「生氣密度是中」。

老師問:「那為什麼要摀耳朵呢?」
阿旬說:「不知道。」

—孩子的語彙慢慢長出來,也開始嘗試理解自己的情緒強度。
— 生氣密度高還是低?
說話課,老師談到「可以」的意思是:兩個人都願意。只要一人不願意,就是「不可以」。

小星問:「那如果對方硬要怎麼辦?」

小葳說:「我媽媽說,人家說不要你還硬要,就是霸道。」

老師追問:「霸道會怎樣?」

小宇說:「不禮貌。」

孩子們的話,真是又可愛又誠實。說話課常常就是哲理課。
— 可以或不可以?
有天早上,小星說:「我昨天夢到蘇蘇老師喔。」

老師驚喜:「真的?那我在做什麼呢?」

小星笑:「妳在陪我睡覺,是在家裡,不是學校。」

老師開心地說:「所以你夢見我們一起睡覺?」

小星呵呵笑著:「對~」🤭
(P.S.「我們一起睡覺」是最近教的新歌)
— 我夢到妳了!
老師提醒:「等等要去上廁所囉。」孩子頭也不回地說:「不要!」老師提醒他可能會尿濕,他回:「反正我會自己處理。」說的是——他會自己去換濕掉的褲子。

這階段的孩子,正在走向自理。從「尿在褲子裡」到「我會自己換」,看起來像是小小的任性,背後卻是一份成長中的自主意識。老師陪著他坐馬桶、教他先拉內褲再拉外褲,濕了就換、難免失敗也不責備。就像孩子說的:「我已經尿了,沖掉了。」每次坐上馬桶,都是一場小小的勇敢。
— 反正我會自己處理
有一陣子,小朋友流行說:「不行!你不能一起玩!」對著朋友大喊「不行!」

老師沒有生氣,也沒有處罰,而是花時間慢慢引導他們說出真正的意思。

從「不行!」變成「我今天想自己玩,下次再跟你約。」

從「走開!」變成「我今天想跟OO玩,你也要一起嗎?」

語言可以用來保護彼此的心。老師們願意花時間,讓孩子慢慢長出這份能力。
— 我想自己玩,下次再約
第一次穿小內褲來學校的小安,午休前坐上小馬桶,但沒有尿出來。老師提醒:「等一下想尿尿可以馬上去喔,老師怕你膀胱會發炎。」

十分鐘後,老師再問一次,小安點點頭:「要。」老師問要不要陪,他說:「我可以自己去。」回來時滿臉笑容:「我有尿!」老師也替他開心。

第二週開始,他已經不怕跌進馬桶了,願意定時坐馬桶試試。雖然偶爾還是會尿在褲子裡,但也因此更能感受到「有尿意」的時刻。

這樣的進步,不只來自孩子的勇氣,也需要老師的觀察、提醒和不急不催的陪伴。
— 小小馬桶勇士
婷婷和小安互相抱怨對方不聽自己的話。

老師問:「那還要一起玩嗎?」

小安說:「要。」

老師:「可是不聽你的耶?怎麼辦?」

婷婷說:「那我可以聽他的。」

有時候,一句孩子的回應,勝過千言萬語的教導。
— 誰的話都不聽?
活動課玩「找一個人不見了」的遊戲時,輪到小安答題,他答錯了,小聲說:「好尷尬。」

老師笑著問:「為什麼尷尬呢?」

彥希說:「因為答錯很尷尬。」

老師拍拍他說:「不尷尬,玩遊戲嘛,沒事兒的。」

孩子說出這樣的詞彙,真讓人忍不住笑著讚嘆。
— 我怎麼會覺得尷尬?
小葳和小宇一起畫畫黏貼,時間到,老師請大家收拾。小葳急著說:「我不要小宇收筆,我要自己收。」

老師說:「那小宇去收桌墊。」

小葳還是不願意:「不要他收,我要收。」

老師只好請小宇先去洗手,小葳又說:「他也有畫!」

最後老師陪著她收完,帶她去洗手,小葳卻跑回教室崩潰大哭。老師請她到另一間教室冷靜十分鐘。後來,小葳擦著鼻涕走回來,說她想吃飯,但又不肯用肥皂洗手。老師陪著她慢慢談,最後一起去洗泡泡手。

孩子的堅持與情緒轉折,每一步都需要大人耐心陪伴與理解。
— 我要自己收
哲哲太想玩土,還沒等泥土區佈置好,就偷偷挖了大花盆的土混進小石頭帶進室內。老師帶他到花盆旁說明規則,哲哲急著說:「小宇也有!」

老師溫和回應:「老師現在是在說哲哲的事,我們不討論別人。」

孩子很自然地想分散責任,這時候,大人不責備,而是堅定地把焦點拉回來,就是好的示範。
— 不是別人的事,我們只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