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緣起
自己讀的是私立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有英文課。
在那個時代,這就是所謂的贏在起跑點了。
我依稀記得那個站在暗暗走廊下,
等著第一次英文考試的小女孩,
A、B、C字母一個個死死地往前背。
一向對功課極富耐心的我,事隔三十年,
竟然還記得當下那個「好無趣、好難背」的感覺。
現在回頭想想,會不會當時那段「好無趣、好難背」的英文啟蒙教育,
就決定了小女孩日後艱難而失敗的英文學習之路。
國中以後,雖然我一向排在功課好的學生之列。
可是,對於英文這個科目,總是不好不壞的學著;
死背的考試可以應付,遇上活用的考題就無法招架,也不知從何招架而起。
那就是我大學聯考,英文只考了四十四分的原因。
我不是不用功,而是語言學習不得法。
學習不得法,就是事倍功半。
一直到高三那年住校期間,
發覺有同學在宿舍聽《空中英語教室》的廣播節目,
接觸了英文八年之後,我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英文是可以用「聽」的。
原來,在課本上的「死東西」,是可以與生活結合的。
當時,那發現新大陸似的莫名興奮感,至今難忘。
可惜那個時刻少了一位關鍵人物,可能是老師,
也可能是有經驗的長輩,
鼓勵我一定要跳上這輛「聽」英文的列車。
後來聯考在即,我就與英文聽力失之交臂了。
我甚至不責怪自己,為什麼始終沒有將英文學好。
孩子的成長跟環境息息相關。大環境就告訴孩子:
英文是用來考試的,不是學來聽和說的。
沒有對的環境、對的老師引導,
如果父母也幫不上,孩子能怎麼辦?
當時的英文教育,只能用聽天由命來形容。
於是造就出了一整代——
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卻無此項語言的聽說能力;
不然就是一定要開口時,
「說英文」簡直就像在受酷刑的自卑心態。
我自己嚐過的「痛」和「冤枉路」,
怎麼忍心讓它再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