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有用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汪培珽的孩子進了美國名校」,你會更相信她推廣了二十年的教養觀嗎?

 

孩子都送來我的幼兒園上學了,我猜想還是有家長對我們「看不到成果」的教育方式,三不五時反問自己是否送對了地方,對吧?如果我告訴你這件事,可以增加家長(對我、對自己、對孩子)的信心嗎?

 

*

 

孩子大學畢業要不要繼續讀,我們是樂觀其成的。但剛出社會養活自己已經很辛苦了,哪來時間唸書呢。第一年孩子說的是,查過我這個行業裡的佼佼者,很多只有大學學歷。好,你已經知道父母全力支持多讀書就好。

 

突然有天孩子說:「我要去讀書了。」

「讀什麼?」

「新聞系。」

「要申請哪一家?」

「全美國排名前五的我都要申請。」

 

其中一家是孩子從高中就夢寐以求的學校,當時還把學校海報貼在床頭。 他說:「我只會讀那一所。其他上了我也不想去。」好好好,自己人說話驕傲一點也OK。

 

我問:「不想去為什麼要申請?」

他說:「我怕那家不會上,如果其他上了至少不會太難過。」

我聽了想笑不敢笑。繼續全力支持。

 

幾個月過去了都沒有動靜。如果孩子打消了念頭呢?我們還是默默支持。做父母的總覺得自己比小孩明智。即使我們贊成多讀書,但決定得孩子自己下。人生要自己走,別人幫忙走的都不算。

 

有天他說:「三個月後是截止日,我好忙,每家的申請表都不一樣……」言下之意不是想放棄,而是沒有事情難得倒我。我問:「每家的申請都差不多嗎?」「每家的論文題目都不一樣。」

 

我不捨:「既然你只去那一家,其他的別申請了吧,如果今年沒上,明年再全部都申請。」孩子當場說好。

 

「麻,再兩個星期就是截止日。」

「論文都寫好了嗎?」

「差不多了,只要再做最後潤修。」

「推薦信要幾封?」

「三封也都好了。申請表上五個論文題目,只要選三題寫。」

我問:「五題都寫了嗎?」

他說:「都寫了。」

我說:「那就五題都送。」

他也覺得這是不錯的主意。

 

那天豔陽高照,正在海邊帶狗兒橫衝直撞玩得不亦樂乎。手機響了,只傳來兩個字:「上了。」意外的,聲音裡沒有太興奮。「但是沒有獎學金。」接著自我安慰,「我查過之前得獎的人都有點名氣。」當孩子已經在自我安慰了,做父母無論如何都要跟上。

 

要繳學費了,孩子開始猶豫,覺得太貴、真的值得嗎?其實申請前就猶豫過。當時我說:「先申請上了,再來想這個問題。」這是變相的鼓勵。

 

這時候我說:「錢什麼時候都能賺,讀書的機會不是年年有。」很多時候現在錯過,就是永遠錯過了。

 

半工半讀,繼續自己養活自己,是孩子的計劃。學費繳了,開學一週後,有一天孩子打電話來,語氣還是雲淡風輕,「系主任發電郵來說要給我獎學金。」我在電話這頭喊得比打雷還大聲,「怎麼可能?給多少?」「我沒看清楚,回家再確認一次。」

 

這是美國許多學校的習慣,給你部分獎學金,鼓勵你選擇他們學校。半個小時孩子回到家,再把電郵看一次,來電又說了兩個字:「全額。」

 

「學費都已經繳了,你就不能假裝不知道,省下來不用給了嗎。不覺得很怪嗎,美國人是什麼邏輯啊?」

 

「信上有沒有說為什麼要給你獎學金?」

「有啊,你送來申請的論文寫得太好了。」

是怕有一天你得諾貝爾獎,到時候怪自己有眼不識泰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