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守則:如何幫幼兒園全班孩子唸英文故事書
【上課前先說規矩】
如果是父母在家裡唸故事書,沒有這些問題。孩子當下被什麼事吸引,父母可以等等再唸;早上不聽,下午唸,下午不聽,晚上唸,父母不需要照表操課,可彈性調整。但老師面對的是一整班孩子。九點到十點是英文故事時間,如果課堂上有孩子一直問問題打斷老師的故事,是父母遇到了,就把唸故事書時間變成談天說地時間也很棒。我們每天花在「跟幼兒說話」或「聽幼兒說話」的時間不夠,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說話,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如果老師讓大家想說就說,那麼想繼續聽故事的小孩,會被無端打擾。但我們一直沒有訂下「聽故事不能說話」的規矩,因為有些孩子提出來的問題,簡直好上了天。例如那天唸的是《好大膽的小鴨子》,不知道唸過多少回的故事書,小寬卻突然說:「這跟《好嚴肅的農場》是同一本。」他的意思是,同一個作者。我家孩子在相同年紀也有過,孩子當下也很驚訝這個發現,不然怎麼會特別告訴我呢?完全不同的故事,一點關連也沒有的兩個繪本,孩子是怎麼從目不暇給的書堆裡,比對發現這件事的?
當時我用多大的驚嘆眼光對著我的小孩,現在我也用一樣的驚嘆對著學校的小孩。「對!你是怎麼發現的!沒錯!真的是同一個作者。你真是太令我佩服了。」
剛開始,我們規定聽故事時間說話要先舉手。但真正的好問題,有沒有舉手不是重點,對孩子來說那是一種「發現新大陸」的震撼。
老師面對課堂上的「另一種說話」,是頭大的。舉手也沒用,等你問他什麼問題時,他開始邊想邊說,「我跟你說,嗯,我家狗狗也會這樣,嗯,老師,嗯,我家狗狗也會跟他一樣,嗯……」如果你敢繼續跟他對話,他會跟你說到地老天荒。其實「跟幼兒對話到地老天荒」,是幼兒教育裡很重要的事,甚至可說是第一重要的事,孩子就是透過對話活絡大腦。腦容量在剛出生時只發育了四成,卻在六歲時到達九成。但是,孩子想天馬行空說話的慾望,必須父母在家裡滿足它,除非我開一個學校什麼課也沒,就是派老師跟小孩說話。(其實也很好。只是沒有家長願意送小孩來而已。)
所以一開始,我們對孩子訂出的規矩是:如果你發現故事書上有什麼特別的事想分享。先舉手,但只能說一句話。例如:
「小鳥的眼睛睜大了。」《Mel Fell》。
「這本故事書一頁黑白一頁彩色。」《Fortunately》。
「為什麼莉莉覺得自己的胃很不舒服?」《用愛心說實話》
「擅長是什麼意思?」《好嚴肅的農場》
這規矩是要預防有人打斷老師自己說個不停。但它對多數孩子有用,對少數沒用。等他舉手後你叫他,他說完第一句,開始說第二句,然後另外一個孩子趁機說第三句第四句,然後老師請大家安靜……如果一個故事出現五次這種混亂,對全體孩子都沒好處對吧。
在發現現實不可行的情況下,我們的規定修正成:「上課時間是安靜時間。」想說話先舉手,也免了。
這個規矩一出,想說就說的孩子,為之譁然。「為什麼」此起彼落。「不然你會沒聽到老師說什麼,也會打擾到想專心聽的同學。」就是為什麼。
但我私下告訴老師。規定雖然如此,如果孩子脫口而出的問題很棒呢?還是可以回應。好問題太可貴,也是機會教育的好時機,錯過太可惜。但如果有孩子說第一句,你就知道「天南地北」要開始了呢?這時候,老師要避免出聲阻止,只要把十指在嘴上輕輕的比出「噓」的動作,提醒就好。然後不留空間的繼續唸故事。
為什麼老師要避免出聲?你不覺得小孩開始吵,老師開始糾正,整個畫面就是一團噪音嗎。學校環境要盡力避免不必要的噪音。
大人發出的噪音,不見得比小孩少喔。父母在家裡為了小事糾正孩子,或碎碎唸,對幼兒來說也是不必要的壓力。
但現在孩子伶牙俐齒,「老師,為什麼剛剛他可以說話,我不可以?」簡單回,「因為他只有說一句。」或是,「這是老師決定的事。」
其實老師是寬容體諒,還是權威壓抑,孩子心裡都明白。這時候不能跟孩子長篇大論談「為什麼」,不然對想故事快點繼續的孩子來說,又是另類的不公平。
講完規矩後,開始唸故事,有孩子隨意說話,可比手勢表示不出聲,先盡量用動作告訴孩子你犯規了。課堂上為了跟一個小孩子說道理,不只耽誤時間,對其他孩子也是一種打擾。
在孩子還沒養成習慣前,每堂上課前先說規矩:上課時間是安靜時間。如果你有話要說,最後五分鐘我會讓你們問。
但老師心裡有個但書:好問題,都不長,回不回應,老師自行裁量。
【唸故事書前,老師的準備工作】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幫小孩唸英文故事書,可以先想像自己是一位英文口譯人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你必須馬上將它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自己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匆匆忙忙。或是 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天滿六歲了。
(1)英文部分照書唸,維持原汁原味。
(2)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你唸完了英文之後,腦子裡出現的是什麼中文意思,就將那個意思說出來。
其實這就很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唸中文故事書時,通常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後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大原則就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字的逐字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一個字或少翻譯一個字,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父母不要被句子裡的一個個英文單字先「打敗」了。——如果你總是想把每一個英文字都放到中文句子裡去,就會常常說出「不像中文」的中文翻譯來。
怎麼將中文翻譯說得自然、口語化,比較重要。也就是說,父母必須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讓故事聽起來好聽」,別讓孩子疑惑「媽媽怎麼說話怪怪的?」好像剛學中文的外國人在說話似的。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就有媽媽問到「Danny 說」,翻譯時是應該像我們說國語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後面呢?我會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國語的樣子啊。
對於還不習慣聽英文故事的孩子,父母原本就要花更多力氣來吸引他們專心,如果這時你翻譯的中文又說得怪怪的,那不是更可能讓孩子不專心嗎?
(3)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盡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是以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孩子經過耳朵大量的「聽」,和眼睛一邊看繪圖的比對,只要這個「耳朵聽和眼睛比對」的經驗夠多,孩子自然就會聽懂第二種語言。就像小嬰兒最後是怎麼知道「媽媽」就是「你」?當然是嬰兒聽多了「媽媽」和看多了「你」,兩相比對後的結果。
可是,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添加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係,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係,所以就可能減低了「透過聽故事而學得第二外國語」的效果。
《語言本能》一書,提到了一個學習語言的例子:大約是說蠻荒中的野人爸爸對著跑過森林的一隻兔子大喊一聲,他身邊還不會說話的小孩也聽不懂爸爸說的是什麼,但是爸爸不用開班授課,日子久了,他對兔子大喊的次數夠多了,小孩就會慢慢知道他爸爸喊的到底是不是兔子。
所以“Danny is in a hurry. ”這句話,配上他走路的樣子,這個畫面看多了,孩子就會知道「in a hurry」叫匆匆忙忙。而且,這個匆匆忙忙可能還會在別的故事書中出現,就好像兔子可能在森林裡出現,也可能在野人媽媽準備的晚餐中出現。只要一個詞出現的次數夠多,孩子就會學得它的意思。這是學習語言的必然性。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翻譯中文之後,盡量別再說些其他話的原因。
不過情況也有例外,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了,例如五歲,但是他的英文程度只能聽簡單的英文故事,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們的中文翻譯工作就必須更花力氣——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指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鼬,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牠了。」
「你看這隻小狗好大膽,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一英一中唸完三次,以後只唸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這個中文的翻譯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
例如,我今天早上拿出了一本孩子從沒聽過的英文故事書,因為是第一次唸,所以我會唸一句英文,配上一句中文翻譯;然後到了晚上睡前,孩子可能又挑了同一本故事書來,這時候,我還是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或許隔一天又要讀這本故事書時,還是有翻譯。然後之後——不管是之後的第四次或是第四十次唸這本故事書——我就完全只唸英文了。
至於所謂的「三次」,是我自己發明的,因為我幫小孩唸故事書的頻率很高,一本故事書在短時間接觸了三次,他們對故事內容已經「有底」了,只唸英文即使聽得似懂非懂,也還是能聽得津津有味。
起步階段的書都很簡單,一頁只有兩、三句話。經過前三次的翻譯,孩子光看圖,也知道故事的內容了。父母發聲唸出來的英文,會不會被孩子當成看故事書時的配樂呢?「歌聽久了就會唱,不是嗎?」
◆進階故事書,翻譯要力求清楚有趣
姊姊在我全心陪伴兩年半之後,弟弟也來報到了。第二個孩子,一開始,就有更多機會跟著姊姊一起聽媽媽唸故事書。所以,弟弟的一切學習,總好像超出他該有的年齡。書單上第一階段的二十多本書,他在一歲左右就已經聽得滾瓜爛熟了。而且從一開始,他聽到的就只有英文,沒有中文翻譯——因為配合姊姊的程度,每本書早過了那前三次的中文翻譯階段。
說實在的,第一階段的書,因為文字少,父母翻頁的速度較快,孩子光看圖就目不暇給了,因此故事很容易就被接受。
可是,當故事書進入文字較多、內容較複雜的階段時(書單第二階段),每當我準備開始唸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都還是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偷偷觀察孩子對新故事書的反應。因為故事加深加難之後,如果翻譯工作沒做好,「會不會讓孩子因為聽不懂而失去興趣呢?」
一路上教育孩子,我會很小心地避開所有「一開始就讓孩子產生排斥感」的情況。
例如姊姊不喜歡吃軟軟的稀飯,我絕不強迫,我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鼓勵她試試看。之後發現她真是天生不喜歡,那我就算了。不吃稀飯又不是不吃青菜,沒必要孩子每件事都要照著父母的意願來。可是我們會看到很多父母因為這等小事而弄得親子之間劍拔弩張。有沒有發現?有時候父母太「固執」,只會加速把孩子推入死胡同而已。
在這個轉變階段,我會盡力將中文翻譯的部分說得清楚而有趣。好像不讓孩子有一點機會跟媽媽說「我不想要聽這一本故事書」似的。我有一種直覺,「每本英文故事書只要能順利地唸完第一次,以後再唸它就不是問題了」。
◆唸之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1先查字典,確認發音
書單上的每一本書,我在第一次唸給孩子聽之前,都像在準備大學聯考一樣,逐字唸過,不懂的字查字典確認。甚至有些很簡單的字,一直以來都是被自己含混地唸著,現在可不能再「誤人子弟」了,一定要先確認發音。
所以,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娃娃書,或是最後階段的章節故事,每一本我都會先逐字看過,確認每一個字的發音。初階書多半沒幾個生字,兩三下就能解決。但是到了後面階段,有些繪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讀過,加上查字典,再把發音寫上去,一本書少說也要耗掉我四十分鐘的時間。嗯,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2自己先大聲唸一唸
雖然我的英文聽說能力不具水準,但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唸英文,我還頗具信心。因此,查完字典,我就直接找機會唸給孩子聽了。
如果你對自己「唸英文」的信心不夠,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聲唸幾次吧。初階故事書的文字都不多,三兩下就好,並不花太多力氣。
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如果遇到了無法一口氣唸出來的英文單字,也就是有些我知道、也會唸,但平時沒機會開口的字,通常我會先停下來,然後在心裡默唸到對的發音後,再一口氣將它唸出來。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練習英文發音——咿咿啊啊、吞吞吐吐地一個字試了好幾種不同的唸法,這樣叫孩子怎知道,哪一個才是對的呢?
3不要忽略尾音、氣音
這是我自己的「痛」,相信也是我這一代所受英文教育上的盲點——說英文時沒有尾音和氣音。語文教育不重視孩子「聽」的機會,只是在黑板上講解語音的結構,要孩子如何在日後有自信地開口說話呢。但是這些尾音和氣音,常常就是無法讓別人聽懂我們在說什麼的原因之一。
「t、d、k、m」對我來說,即使到現在,遇到說英文的場合,能顧著「辭要達意」就不容易了,根本無暇顧及說話時尾音有沒有發出來。常常英文字只說了一半,另外一半的音都藏在嘴巴裡,好像怕人聽到似的。
孩子的耳朵靈敏得可怕。如果我們唸的英文故事就常常沒有發出尾音,以後孩子開口說話時,也不會有尾音。為了不讓我這個壞習慣「遺傳」下去,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時,我會特別提醒自己,尾音要記得發出來。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英文學得如何,聽聽孩子說英文的尾音還在不在,就可知一二了。其實何止氣音呢?我說英文也常常「e、a」「o、a」不分。
有一年,姊姊可能已經到香港上國際學校了,一次我說了老闆這個字「boss」,她馬上糾正我,然後我還莫名其妙,這麼簡單的字,我唸了幾十年,怎麼會是錯的呢?原來我一直把其中的母音唸成「o」的音。不是,它是「a」的音才對。
姊姊為什麼會知道我的發音錯誤呢?絕不是因為學校教過發音,我的學校也教過。她是因為聽多了正確的音,所以別人只要稍微說錯,很難逃過她的耳朵。就好比我先生想說「蝴蝶」,卻說成「幅蝶」,我也會馬上聽出錯誤,然後就像孩子嘲笑我一樣嘲笑他。
學習語文靠「多聽」,是最保險、也最有效率的方法。這是語言的先天性,只要多聽,讓耳朵記住了,嘴巴說出來的自然就是正確的。
◆英文名字好難唸,怎麼辦?
剛開始選故事書的時候,我常常被故事裡主人翁的名字嚇著。不是那麼常見的外國名字,有時好大一串,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音。甚至書名,就大剌剌地放著這些一時令父母不知所措的字眼。例如《Rumpelstiltskin》、《The Josefina Story Quilt》、《Gillzzword》《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這些名字怎麼唸呢?」父母別就此裹足不前。因為常常一整本故事書,就那個名字最難,其他的字都很簡單。後來我面對嚇人的名字時,想出了一個臨危不亂的對應方法——如果字典查得到的,當然不成問題。要是字典裡根本沒有呢?我就照著字面上的字母盡力拼音,再維持每次都唸得一樣,不要變來變去就好。
國外很多名字都不墨守成規,不是只有Merry和John。後來聽到孩子國際學校裡那些印度、日本、韓國同學的名字,才更嚇人。每次有人要自我介紹時,我的耳朵就會自動關起來,好像連耳朵也知道,聽了也是白聽,根本記不住。
《Tikki Tikki Tembo》如果你因為這個怪怪的書名而錯過這本書,就太可惜了。你相信嗎?這個書名就是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而且這個名字總共有九個音節長,書名只列了前三個音節而已。
故事圍繞在主人翁掉進一口井裡,他弟弟著急地要找人救哥哥,但是他每次一開口,哥哥的長名字就得先唸完;有時因為太著急而唸得結結巴巴,還得大吸一口氣再從頭來一次。
整本書這個長名字共出現了十二次,花這麼多時間唸名字,還來得及救人嗎?如果連你都很想知道結果,更何況是孩子呢?那份潛藏在故事裡的大幽默,才是孩子愛上故事的原因。
◆別想太多,先唸再說
「培養孩子英文耳朵」這件事要能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父母能不能唸完書單上的前二十本英文故事書?
其實,不是我書單上推薦的書也不要緊。重要的是,父母有沒有恆心持續地幫孩子唸故事書。只要通過這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成長——剛開始用爬的,再來用走的,最後一定會飛快地跑起來。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的道理也是一樣。
當我通過前面爬行的「緩慢」階段,就會慢慢發覺:孩子對英文書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對新書的渴求也愈來愈大。此時,我根本就像被什麼東西逼著似的,不得不加緊買故事書和唸故事書的速度。因為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進步,怎會不督促自己也跟著快點前進呢。
我還記得,常常白天買了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等到晚上,孩子都入睡後,我就點著小燈、泡杯茶,鑽進暖暖的被窩裡,一邊查字典,一邊確認每一個英文字的唸法——這是我的工作,我愛的工作,我心甘情願做的工作。
十年前,當我一本一本故事書唸著時,我哪能預料到後來的結果。或許,老天給了我養育孩子的天賦,或是信心,才讓我能這麼有毅力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而這日積月累的親子活動,看似簡單無物,卻自然而然地帶來後面的結果。
這是一個沒有日程表的工作,端看父母想不想為自己最愛的人試試看而已。
很多媽媽可能已經在想,「我好累哦。我只想睡覺,沒有力氣查字典。」爸爸呢?也是一樣,「我工作好辛苦哦,我想看電視休息。」所以囉,我一開始就說過,養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並不輕鬆,不會比我們白天上班容易,真的需要父母兩人一起同心協力,才能成功。
以上,是《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裡對父母說的,對老師也完全適用。
裡面提到的「三次」翻譯工作,對父母來說,可以順其自然,孩子第四次想繼續聽翻譯也沒什麼不好。但對老師來說,堅守三次,卻是必要的。例如阿耿在第四次拿掉翻譯,不習慣,一直要求老師。要求到有孩子主動幫腔:「這明明你就聽過很多次,早就知道故事了。」
其實小小孩都喜歡「規律」,之前有翻譯他已經習慣,打破這個習慣會覺得不對勁。所以老師也不想太強迫,「如果你真的聽不懂想要翻譯,伸一個指頭放胸前,老師就知道了。」這時候,順應孩子,看到他比出手指,老師接著翻譯三句。再停。他如果又伸,三句翻譯再停。我們要相信他是真的想知道是什麼意思。也或許他知道但想要確認,既然他不管手痠,我們先依著再說。
大人要盡量在這些「沒有對錯」的事情上,體諒孩子。你多體諒他,他自然而然就會多體諒你。這幾乎是沒有例外的事。
【如果孩子吵著要下課呢?冷處理】
如果孩子吵著要下課,或暗示要下課呢?現在孩子太靈活了,我們下課前孩子有個習慣,會對授課的老師說:「謝謝汪汪老師幫我們唸故事書。」當老師正在伸手去拿下一本時,有孩子就開始喊了。讓你哭笑不得。
這時候我也會因孩子的「靈活」讚嘆不已。但只能讚嘆一次。不然孩子看你的表情,會以為自己做對了什麼。大人要記得:當孩子有了錯誤的行為或習慣,不是到孩子身上找答案,而是先反省自己哪裡沒做對。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哪個老師可以起鬨,哪個不能,他們一清二楚。怎麼做到不罵人,孩子也不起鬨,考驗的是老師唸故事書的功力。我經常說父母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需要功力,但作老師的,卻需要。因為老師要面對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習慣的孩子。
一個小時的唸故事書時間,中間會有五分鐘的原地休息。喝水、上廁所、聊聊剛才的問題。後半個小時,有的孩子坐得住,有些老早想下課了。「老師什麼時候下課?老師下課了嗎?」
「再兩本。唸完我們就下課。」
「為什麼還要再兩本?」
「如果你們繼續吵,下課要延後五分鐘。」
「怎麼那麼久?」
「這兩本都很短。你們安靜很快就唸完了。」
這是錯誤示範。
面對孩子的吵鬧,大人要冷處理。「下課時間是老師決定。」一句話打死不必多說。難不成何時下課,可以學生投票決定。這時候不需要跟孩子說道理,他們都知道自己是在「亂吵」,只是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達到目的。同樣的,或是舉起一根指頭比出「不說話」的動作,冷處理,然後繼續你的故事,什麼解釋也別說。老師要把握在有限的時間裡唸最多的故事,而不是花在沒意義的說服。
而且,大人往往沒發現另一個心理的「暗示」。以上老師說的話,已經同意了孩子:聽故事,是一種不愉快想要快點結束。面對「亂吵」,冷處理就好。
老師心裡需要留下一個彈性,就是有孩子觀察到了一個很棒的細節,或是問了一個絕佳的問題時,當然可以根據情況做出回應。教養就是且戰且走。
p.s.
等英文故事的句子愈來愈長,翻譯時,不需要等一整句唸完,在中間停頓的地方,先翻譯半句,再接著唸後半句。用意是,中文畢竟有母語優勢,如果英文唸得落落長,怕孩子的耳朵會自動只等著聽翻譯,而忽略了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