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媽媽規定姊姊:數學功課最先寫,寫完數學再做其他的。因為她的數學落後了。
其實媽媽說她的數學落後,是可能有失公平的。因為我並不知道其他人的成績,而我的比較標準卻是:她的其他科目都不錯,所以顯得數學落後。但是,小六年紀,連九九乘法表都背不熟,稱落後似乎也不為過吧?
當媽媽定下規矩之後,不是就沒事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連續持之以恆地做上個十天半個月,等它變成孩子的習慣後,父母的監督功能才可以告退。
所以,放學後的孩子,當其正準備去寫功課時,媽媽的眼睛就必須偷偷注意著:她有沒有先寫數學呢?如果沒有,提醒。
提醒,提醒,再提醒,直到孩子養成習慣為止。
為什麼要提醒,孩子不能發揮自制力遵守嗎?我對孩子,一向沒有如此崇高的標準。如果你有一個這麼有自制力的孩子,請記得到廟裡燒香拜佛和捐錢。我只要在定規矩的時候,孩子沒有異議,就覺得很欣慰了。因為現在的孩子,有很大比例都將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甩都不甩呢。
為什麼數學要先寫?我跟孩子解釋,因為剛開始的精神最好,頭腦比較清楚;數學是需要思考的東西,當然要挑最有利的時機來做。而且,孩子自己也很清楚,一直將數學放在最後才做的習慣,早已讓她嚐盡了「頭腦昏昏又想不出來」的苦果。媽媽的規矩,只不過是一個幫助孩子的外力,讓孩子在「事情沒救了」之前,給孩子一個扳回正途的機會。
既然有規矩一,就會有規矩二:不管功課裡有沒有數學,每天都要先花十到十五分鐘溫習數學,背九九乘法表也好,做四則運算也行,反正就是多花力氣,將數學的基礎慢慢穩固起來。
「為什麼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剝奪孩子的時間,就等於是剝奪他的人生樂趣,因為孩子的時間,除了功課,就是玩樂。
我跟孩子解釋:「因為你玩了六年,是不是該稍微與競爭者拉近些距離了?」孩子非常了解自己家媽媽和別人家媽媽的大不同——我從來不要求孩子做老師規定之外的功課或補習。今天的例外,即表示事情迫在眉睫了。
但是,我老早就知道,孩子問題的癥結點,通常都不在孩子身上——昨天放學後,六點她主動進了房間做功課——媽媽沒注意,直到晚上八點半她拿數學功課來問我時,我才發現她的其他功課已經全部做完了,「不是說要先寫數學嗎?」「我忘了。」
等她完成全部的功課,洗澡刷牙上床睡覺時,已經十點了。
「我們今天不是要討論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嗎?」媽媽說。
「我累了,我想看看課外書。」意思是,我沒力氣討論數學了。
「不行,我不是說數學要最先寫嗎?」媽媽在賭氣。
我們還是翻開了數學課本,花了三十分鐘,其間氣氛當然好不了,媽媽的聲音愈來愈大,孩子的無奈也愈來愈多,因為媽媽和孩子都累了。關燈睡覺時,她翻過身去,一句晚安也沒說。
我知道,這是我的錯,父母喜歡定什麼規矩沒關係,但是「提醒,提醒,再提醒,直到孩子養成習慣為止」,是父母更要花心思的地方。而且,「不要在筋疲力盡的時候,跟孩子討論功課」這件事,我也已經跟自己說過了很多次,「你到底有沒有聽到啊?」——孩子放學後,請將心思轉到孩子身上,這是媽媽的責任。
什麼事要先做?吃飯、洗澡、運動、唸故事書。什麼事可以稍等?洗碗、擦地、洗衣服、疊衣服。輕重緩急弄清楚,媽媽自己定下的規矩,自己要督察後續進度如何,不要等事情到了兩敗俱傷的地步,才來怪孩子或是自己後悔,於事無補啊。
孩子就是生來照顧和愛護的,他們只要父母的愛,不要父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