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智力
諾貝爾獎總數的一半,被德國人拿走。他們禁止過早開發幼兒的智力,也就是不能學認字、學算數。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應該放在:第一,基本的做人道理。例如不大聲說話打擾別人。例如不使用暴力搶東西或打人。例如會說請謝謝對不起。
第二是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自由畫圖、自由堆積木、自由捏陶土、自由攀爬。根據每個小孩的不同喜好,讓他們動手去作自己感興趣的事。
第三是情緒智商的培養。情緒智商是一個人可否好好過生活的最重要基礎。幼兒園的小孩這麼小,怎麼培養聽起來這麼虛無飄渺的的東西?
尊重。大人有話好好說,不打不罵。打罵教育已有科學證據,會干擾大腦的發育,破壞自律能力。小孩自律力,跟生長環境是否平穩和善,息息相關。
接受。接受孩子的喜怒哀樂,不用權威壓制。
鼓勵。鼓勵孩子表達自己,說出感受。感受沒有好壞,人人都有。
引導。引導怎麼做可以安撫自己。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情緒智商比較好。或是說情緒智商較高的孩子,社交能力和領導力都會較好。
如果幼兒教育的焦點放在智力開發,浪費的不是只有時間,也會讓大腦的發育偏離,錯失思考和想像等大能力的培養。
思考力、想像力、社交能力、人格發展,才是長遠的目標。不該被揠苗助長的提早智力開發所耽誤。幼兒階段學認字、寫字、算數,「成果」常常很明顯,因為比較之下還沒開始學的小孩都不會,但這些看似所謂的聰明過人,往往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就跟平常孩子沒什麼差距了。有位音樂老師說,五歲開始學鋼琴,跟十歲才開始的,但到了十二歲時,常常程度也差不多。其實真正的差別是: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而不是全部的東西,都以為是愈早給孩子愈好。
孩子的天性是什麼?玩耍。大能力都是從玩耍中慢慢學習而來的。智力開發應該等人格培養的基礎完備後再開始。認字寫字算數,沒有時效性,晚一點更好。如果「六歲定終生」的說法有參考價值,指的不是智力開發,而是人格培養。
「讓幼兒多遊戲玩耍」,看似繞遠路,但順應小孩喜歡探索的天性走,通常都是最好的。
【過了年紀沒機會】
光看故事書裡的繪圖無法培養閱讀習慣,是教養迷思。
讓孩子先被繪圖吸引,閱讀是遲早的事。
看繪圖,更是大能力的培養。
想像力、創造力、思考力都在其中。
過了年紀還沒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