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事需要訓練嗎?
我沒有訓練我家孩子,到長大離家前都沒。我媽也沒有訓練過我做家事,到結婚都沒。我媽不只沒訓練我,有一次我需要幫忙洗碗,我大概十歲左右,為什麼需要幫忙洗碗不記得,只記得我興沖沖要幫忙時,我媽那種「什麼事都沒關係」的個性,竟然慎重其事的跟我說:「要戴手套,免得把手洗得粗粗的。」之後,不管我要洗什麼,她都會提醒我要戴手套。
其實我的另一半也沒有做家事的經驗,結果我們自己組成的小家庭,照樣窗子明亮茶几乾淨。培養孩子的重點,不是訓練,而是正確的人生觀和做人處事該有的基本。如果有人把家弄得亂糟糟,或都把家事丟給另外一半做,那不是從小沒有訓練做家事的結果。
有人說因為從小沒訓練,孩子長大一搬出去自己住,房間亂的跟狗窩一樣。如果成長的環境都是窗明几淨,這個所謂的狗窩,也是暫時現象,後來都會朝自己的家原本的模樣邁進。為什麼西方人家裡平均比較乾淨整齊,但屬同一地區的華人卻沒有這樣的水準?因為這些習慣都是一代傳一代的。不用訓練,照樣會往下傳。
說了這麼多經驗,但我接下來要說的是:我沒有訓練我的孩子做家事,不代表你不用訓練。如果我的孩子將來有了自己的孩子,這是我的建議:從孩子會走路開始,當你收烘乾機裡的衣服時,可以拿一兩件給他,請他放回床上。當孩子兩三歲時,當你在床上摺衣服時,可以請他來一起摺,並放回抽屜裡。
幼兒園老師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把前一天放到桌子上的小椅子拿下來。我跟老師說:「等有小朋友進教室,再跟他們一起做。」老師不解。沒錯,大人自己做,又快又好。就像請兩三歲的小孩摺衣服,你可能需要再偷偷從抽屜拿出來,再摺一次,更費工。
後來老師這麼做,回報我有小朋友表明不想幫忙。我說不要問小孩,「你要不要來一起幫忙?」而是說,「我們一起做比較快。」每次你在做什麼家事,都可以請小孩一起來做,給的理由就是「一起做比較快」。事實也是如此。家事就是大家一起做的事,一起快點做完、一起快點可以休息。
其實小孩天生是喜歡幫大人做事的,不需要獎勵,如果沒做好不要批評。如果做一下就跑掉去玩呢?也不需要特地叫回來。來日方長,做家事的機會多得不得了。主要是,當你做家事的時候,要有耐性叫小孩子一起來做。「叫小孩做」可能比「自己做」要多出五倍的耐心,所以事情成功的關鍵不在小孩,而在大人有多少耐心。
沒有獎勵,那麼小孩主動幫忙做家事的動機在哪裡?其實以上的建議是我看了〈自然教養〉這本書得出的方法,那些原始部落裡的小孩會主動幫忙家事,一早起床會幫妹妹梳頭髮、一回家父母不在也會主動掃地——關鍵就在他們從很小開始就跟在父母身邊一起做,那個「我是團體的一分子,我想對團體有所貢獻」,就是動機。
所以我跟老師說,小孩只搬兩個椅子就跑了,沒關係,明天再來一次。不強迫,只是讓你知道大家一起做更快。用這種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不是做家事的能力,因為做家事不需要什麼偉大的能力;它最珍貴的是,孩子會以做家事為樂、為榮。當初我沒有培養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能把自己的家照顧得很好,但是他們有沒有「喜歡」做家事呢?我不知道。
這個喜歡,才是我們需要培養小孩、也珍貴的地方。
所以幼兒園的活動課,有時候會讓孩子們拿著小抹布,學習沾濕、擰乾,擦一擦自己的桌子和椅子。貝貝甚至連桌子底下都躺下去認真擦,不是老師交代的,模樣好像是在修理車子底盤,真是可愛極了。當我們擦韻律教室、聽故事的椅子時,老師也沒交代,旁邊的鋼琴椅子也有小孩主動去擦。有時候也會讓小孩擦地板,每個小孩都像是自動擦地機,拱起背翹起屁股,拼命往前推進,來來回回前前。每個小孩臉上的表情,就是一整個的「好喜歡做家事」。
別忘了,家事裡的最大宗是什麼?煮飯。我們安排烹飪課,雖然都是最簡單的打蛋、揉麵團、烤蛋糕,要不要來打賭,這個年紀的生活教育,會烙印在他們腦海一輩子,有一天他們會想起來小時候香味撲鼻的美好記憶,然後跟自己說:「蛋糕不用買,我來自己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