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普通的山頂洞人
開學第二週,英文故事書第五本《Stanley》。史丹利是山頂洞人,但他不喜歡洞穴,因為太冷、睡在石頭上太硬,蝙蝠還會在頭上飛來飛去。
他問朋友們,為什麼我們不去找好一點的生活方式呢?(Why can't we find a better way to live? )這是一種人生態度。
其他山頂洞人說:已經夠好了,為什麼你還不滿足?(Why isn't it good enough for you? )這是一個哲學大哉問。
大家都很強悍,史丹利也很強悍,但他喜歡種花、喜歡在牆上畫圖,而且史丹利對人有禮貌,對動物也是。(He liked to be nice to people. He was kind to animals)
他的朋友看不慣Stanley這樣子,怒氣沖沖的質問他,你不能表現的像山頂洞人一點嗎?(Can't you act more like a caveman?)
史丹利沒有回答。(Stanley did not answer.)不回答也是一種大能力。繼續種他的植物畫他的畫,繼續做一個友善的人,最後大家看不他不順眼,還拿石頭丟他、趕他走。史丹利在外面餐風露宿,決定自己蓋房子,但他自己住很寂寞……
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嗎?還剩三分之一,這本書共64頁。三歲的小孩,這故事不會太難嗎?大人總是低估了孩子裡解事情的能力。
不要吵醒小嬰兒
《Don't wake the Baby! 》這是孩子來幼兒園聽的第一本英文故事書。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手好小,腳好小,好可愛。小姊姊想要給小貝比一個親親,媽媽說不行,這樣會吵醒他。結果外面的車子叭叭吵不醒,電話鈴鈴吵不醒,榔頭碰碰吵不醒,小狗汪汪吵不醒,你猜最後什麼吵醒了小貝比?
一隻蒼蠅飛過,喔不!小貝比醒了。(A tiny fly buzzes by. Oh, no! The baby wakes up.)這應該是連小孩子都懂的幽默吧。
小貝比醒了開始哇哇大哭,給他奶瓶他照哭,給他小兔玩具他照哭,最後小姊姊給他一個親親,小貝比又閉上眼睛睡著了。(I kiss the baby on his nose. Soon the baby shuts his eyes.)
只有二十四頁,文字也不多。我們可以把書想像成一個流動的畫面,一個小嬰兒從一開始的什麼都吵不醒,演變到後來的怎麼哄都哭不停,當孩子發現難題似乎無法解決時,小姊姊的出現,幫忙劃下了溫馨的句點。即使是最初階的英文繪本,也要有一個好故事。沒有好故事,一切免談。
我們要去獵大熊
《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還記得二十年前,我在敦化南路誠品書店的挑高兒童館裡——如今大樓都更拆了——翻看這本書的場景。當時沒有買,因為發現前面的句子一直重複,我以為只是歌謠沒有故事性。去年我在美國的社區裡散步,有些家庭會在門口信箱的位置,架一個約50公分見方的小房子,好像一個小小圖書館,裡面放了各種書籍,讓路過的人免費拿取。我就是這樣把它又拿了回家,這回仔細看到最後,才發現故事可愛極了:一個爸爸帶著一隻黑狗,和四個小孩從兩歲到八歲,一起穿過原野、沼澤、小河、暴風雪,沿路上齊聲喊著,「我們要去獵大熊。」最後發現一個山洞,裡面真的有一隻大熊。全家馬上嚇得往回跑,跑過暴風雪、小河、沼澤、原野,一路跑回家,跑上樓,然後發現大門沒關,爸爸再跑下樓關門,把大熊擋在門外。最後一幕是全家躲進被子裡,然後說的是:「我們再也不要去獵大熊了。」
等我把書帶回幼兒園,才唸第二次,到了全家都躲在棉被裡的場景,阿耿問:「為什麼只有小寶寶嘻嘻笑?」我趕緊確認繪圖,真的,其他人的表情不是驚恐懷疑,就是小心翼翼警戒著。我沒立刻回答,反問大家:「誰知道為什麼?」
阿力說:「因為他的手上有玩偶。」大家都很害怕,只有小寶寶還拿著填充玩具嘻嘻笑。但這不是答案。我轉頭問舞舞,他剛剛也舉手想搶答,其實他心裡還沒有答案,怎麼辦?他歪著頭想了一下說:「阿力說對了,我的答案跟他一樣。」可愛吧。我又問興國,他也歪著頭說:「我的也跟阿力一樣。」當全部的孩子都聚精會神想聽我的答案時,我說:「今天不告訴你們,讓你們再想一想。」全體嘩然。接著我喊下課,大家一哄而散。小孩都跑了,我轉頭問老師,「你知道答案是什麼嗎?」
我們的教育不習慣問孩子問題,或是當成考試,答不出來還可能被罵。我們要把握機會丟問題給孩子,答案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沒壓力的情況下,慢慢學會自主性思考。最後我開玩笑對老師說:「如果你也不知道,要殺頭喔。」
老鼠湯
黃鼠狼抓到了一隻老鼠,準備要煮成湯。老鼠說:「等一下,湯裡沒有故事不好喝。(Wait!This soup will not taste good. It has no stories in it.)」
黃鼠狼說我沒有故事,老鼠說我有。黃鼠狼說:「快點說,我肚子好餓。(Hurry!I am very hungry.)」老鼠連說了四個故事。
當我把這本故事書排進幼兒園的書單時,即使十幾年前我已經唸了不曉得多少遍,也得翻開重新再確認。詭異的是,我一邊翻看竟一邊開始懷疑,「幼兒園年紀?這故事會不會太難了,而且還是英文。」但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故事一開始,阿耿馬上問:「黃鼠狼吃老鼠嗎?」應該喜歡吧,我馬上想到「黃鼠狼給雞拜年」這句話,補充說「還喜歡吃雞」。接著興國問:「黃鼠狼喜歡吃兔子嗎?」你們該不會動物園的動物一一拿出來問我拖延上課時間吧。說完,興國指著教室前方書架上的另一本書,沒說話。我循線望過去,哎呀,大叫一聲,那本書的主角也是黃鼠狼,裡面要被吃的就是兔子。
四個故事都很搞笑,簡直是小孩版的周星馳電影。最搞笑的是第四個。有個老太太在門口大哭,警察跑來問怎麼了?她把警察帶進屋子裡說,我的沙發上長出了帶刺的樹叢。警察問怎麼來的?老太太說我不知道,有一天我坐下來覺得有東西刺到我。警察說我幫你拔出來,你就可以坐沙發了。老太太說:
「不要,我已經坐了一輩子,我哭是因為這樹叢生病了。(I do not want to sit down. I have been sitting down all my life. I am crying because it is sick.)」
警察說:「它可能口渴了。(The thorn bush may be thirsty.)」
老太太說:「我怎麼沒想到呢?(I never thought of that.)」老太太然馬上幫忙澆水,有刺的樹叢就活了起來,長出了葉子,長出了好多花苞,最後開出了好多好大的玫瑰花。老太太說:
「謝謝你,好心的警察先生。你救了我的樹叢,還讓我的家變得好漂亮。(Thank you, kind policeman. You have saved my thorn bush. You have made my house beautiful.)」她親了警察一下,給他好大一束玫瑰帶回家。
孩子幾乎不會對不合邏輯的故事情節發出疑問。他們只會從心裡讚嘆這樣的故事真是有趣極了。老鼠的四個故事說完了,請黃鼠狼去找故事裡的東西放在湯裡,前三個故事需要找的東西分別是一窩蜜蜂、兩個巨大石頭,和一群蟋蟀,最後就是有刺的樹叢。黃鼠狼被整得七葷八素,出門時還忘了鎖門。故事一開始,當老鼠被抓時,正在樹下看書,故事的最後一幕,老鼠點了爐火,吃了晚餐,最後舒服的坐在沙發上,翹腳繼續看書。
故事裡沒一個笑話,反而有一堆人生哲理,孩子怎麼會這麼喜歡呢?哎呀,童書繪本可流傳將近幾十年沒絕版、還在書店買得到,沒有一本是靠運氣的。
什麼語言都一樣,聽多了就會說
《Small Pig》被排在英文故事書第七本。照理說不應該排這麼前面,因為頁數不算少,有六十四頁。但因為我對這本書有偏愛,而且相信小孩潛力不容小看。
故事主人翁小豬,是農場夫婦的最愛,牠最喜歡躺進軟乎乎的泥巴裡。有天早上農場太太把家裡的樓上掃一嫂、樓下掃一掃,等打掃的一塵不染後(The house is spotless)說:
「但農場其他地方很髒。(but the rest of this farm is very dirty.)」最後連小豬最愛的泥巴都用吸塵器吸得一乾二淨。
小豬離家出走了(The small pig runs away),為了找泥巴。小豬來到了沼澤,但被咬、被欺負;發現了垃圾廢棄場,卻只要髒亂沒有泥巴。最後看到了冒黑煙的城市、看到人行道上未乾的水泥,以會是泥巴。高興的躺進去後,哇,這泥巴太奇怪了吧,怎麼愈來愈硬。(This mud is strange. It i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小豬卡住了。圍觀的人愈來愈多,警察都來維持秩序,最後動用了消防人員。小豬得救後,消防人員竟跳起大腿舞。故事最後以「父母的慈愛」收場——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農夫說:
「看,現在豬圈又有全新的泥巴了。(Look! Now there is a brand new mud puddle in the pigpen.)」農夫太太說:「我答應你再也不會把泥巴清掉了。(I promise never to clean it up again.)」
這是家長轉述的故事。元元才入學第二學期,有天在家準備洗澡,發現浴缸的水龍頭一下有水一下沒水,他開口說的是英文(從沒人教過的句子):「This water is st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