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規矩

小孩要長大到一定的年齡後,才會主動開口問起自己小時候的事。

「媽媽,我小時候乖嗎?我小時候很愛哭嗎?」弟弟小小的一個問句,裡面藏著好大的學問──你敢開口問你的另一半,「我在你眼裡是如何的伴侶」嗎?沒有十足的把握,沒人敢問的。因為問的背後,就表示你可能會「聽到別人批評你」的話了。

對著孩子回答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小心,不建議你開玩笑。於是我就著弟弟的問題開始回想:「媽媽完全想不到你有不乖的時候。你小時候不愛哭,很活潑但不調皮,任何時候都是好可愛好可愛……」我陷入那些甜蜜的回憶裡,甚至恨不得時光可以倒回。

任何時候都可愛?有這種孩子嗎?沒錯,我眼裡的姊姊弟弟就是。這也是後來我寫出《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的最初動機。但是我從來不認為是我的孩子特別,我總認為每個孩子只要放對了環境,都會是可愛的孩子。

真的,好多父母開始幫孩子唸故事書了。於是,問題來了,「我的孩子也聽了好多故事,為什麼還是這麼不聽話?」或是,「我的孩子很愛看課外書,但功課卻不是很好?」

唉呀,故事書又不是萬靈丹,孩子也不是工廠做出來的產品──父母不能老想著,將自己的教養套進別人的公式裡,然後馬上就看到跟別人一樣的結果。父母還需要有等待的能力。

幫小孩唸故事書,就是父母的一種等待。「愛」、「教養」和「等待」這三件事,在父母幫小孩子唸故事書的過程裡,交互作用著。你愛你的孩子,所以願意在上了一天班後,還肯打起精神來為孩子唸上幾本睡前故事;故事滋養著、教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但是你不急不徐,不急著看到成果,因為孩子的未來,最後要靠他自己努力,不是父母一廂情願就可以完成的。

一開始,我以為好孩子是故事書養出來的。但是後來,我發現──愛,才是一切的源頭。

我不只幫孩子唸故事書,我還不顧一切地愛著孩子,無時無刻地保護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不被傷害。母親對孩子的愛意,與生俱來。我不被任何傳統觀念所束縛,對孩子,就是愛到底、呵護到底,一點不保留。

孩子漸漸大了,當我需要教導他們規矩時,每次,姊姊弟弟都讓我驚艷:天底下怎麼有這麼受教的孩子啊!任何規矩只要媽媽說一次,甚至連我自己的心裡都還沒準備好,可能都還在懷疑「孩子可以做到嗎?」──他們就馬上將「媽媽交代過的話」納入生活常規裡了。那種接受規矩和規範的速度,簡直就像晶片植入機器人的腦中般迅速確實。

那天,弟弟剛上小學一年級,當時我們還住在台灣大學對面,場景是在白天,我們正在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弟弟突然問:「媽媽,遺囑是什麼意思?」這個不屬於孩子生活裡的詞彙,當然是故事書裡聽來的。可能已經聽過二十遍,但是問題在孩子腦袋裡出現,卻可能是在聽到你唸第二十一遍後。

「遺囑就是,如果有一天媽媽突然死了,例如出車禍,但是我有一些事情想跟我愛的人說,或是我希望誰可以幫我照顧我的孩子,或是我的東西可以分給誰……例如你們的異位性皮膚炎要怎麼照顧,爸爸就不清楚……」我啪啦啪啦地說著,當下,我沒期望孩子能對這樣的議題有什麼反應,但是弟弟接下來卻說:

「那你的遺囑上,一定還要寫,要爺爺奶奶不要給我們吃太多餅乾……」當場,我大笑起來,弟弟還一頭霧水呢,「天哪,遺囑沒人寫這個的啦。」

他知道長輩是礙於媽媽的規矩才不給孫子的,「要是我沒了媽媽,長輩別將我寵壞了才好」。

 

願意守規矩的孩子,最大的功臣絕不是故事書,而是父母背後的那份愛。如果我用故事書陪伴他們的同時,沒有用滿滿的愛充滿他們的心裡,好孩子是不會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當我們給孩子愛的感受愈來愈豐富、當我們盡力將小孩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當我們知道用同理心來看待孩子……,即使我和先生從來沒跟孩子說過一次「你看爸爸媽媽多辛苦」之類的話,但日積月累的小小愛意,已統統化為教導孩子時的養分,讓規矩可以在孩子的心裡慢慢茁壯。

不要說父母了,能夠春風化雨因而感動學生上進的老師,用的也絕對不光是方法而已,還有發自老師內心對學生的愛意。因為我不求目的地愛你,所以你才願意用「守規矩、肯上進」來回報我。付出真愛的人不會要求任何回報,他們求的只是一剎那的心靈交流而已。

Previous
Previous

給小學一年級家長的信

Next
Next

給大人的考題